寻访匠心

【寻访匠心】刘晓玲:德术双馨,始于精益求精

作者:赵浩琦 核稿:    文章来源:党院办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8/8/24 16:19:45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经历过的事。对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主任刘晓玲教授来说,不管日子多忙、成就多高,她都无法满足于眼前的事情,依旧坚持去学习、去探索、去拥抱新知。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这句话作为刘晓玲的人生信条被熟记了20余年。在她看来,“医者仁心”就是给病人治好病,追求一个善;而“术者匠心”就是体现从医者自身的技艺和诊断水平,追求一个技巧。所以,从医者要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在精湛医术的基础上,更要有医德,从善而行,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

作为1978届的学生,刘晓玲在当时“万人挤过独木桥”的高考背景下,考入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1985年开始陪缪天荣教授上课,帮缪教授写板书;1988年开始任教于视光学系(院);1998年入职眼视光医院组建了眼底病科,负责眼底病的临床医疗和研究工作。在温医大及眼视光学院、医院学习工作的时间至今已有40载。

 


同挫折握手欢笑,为自己感到骄傲

从医的道路很艰难,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最初在温州并没有人专门看眼底病,刘晓玲在那时成为了温州专门从事眼底病激光治疗的“第一人”。1996年,她的英语老师找她看病,因条件有限,这位老师所患的脉络膜息肉样病变(以下简称PCV)当初被诊断为中浆,最终的治疗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这让刘晓玲倍感内疚和自责。直到十年后的2006年,这个当时未能诊断出的疾病才在日本京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被刘晓玲认识了。她意识到疾病有自己的规律,是会不断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医生才更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

她不抱怨,时刻保持乐观,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相信那些走过的曲折,最终都会变成一道道彩虹。她常常告诫自己,遇到挫折,即使跌倒了,也不能否定自身,不放弃不逃避。正是这样的信念,使得刘晓玲目前在PCV领域卓有建树,她的眼底病团队不仅参与了PCV治疗的国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而且作为主导方,发起了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冠名为雁荡山研究。刘晓玲始终认为在困难的历练下,会遇见更好的自己,且更有底气、更加从容地应对人生的坎坷荆棘。

 


博闻强识责任在,传帮带授育高才

她的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任何风霜,每天笑意满满,自信温和。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家长,给大学生授课的同时,刘晓玲能体会到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她认为自己有一份责任,去给学生传递除了书本知识之外的理念和眼界,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她总会在临床视光学的第一节课上就告诉学生如何做一名医学生,如何穿好白大褂,如何塑造好给病人的第一印象,得到病人的信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除了教书育人,刘晓玲带领的眼底内科也是一支爱岗敬业、注重知识更新和创新、有凝聚力有归属感的团队。她心系团队每一位成员,时常告诫他们要有合作精神,要互相包容,不管是医生还是技术员和护士,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她多次邀请院外教授到医院进行病例演示分析及点评,和科室医生切磋技艺,显著提高了科室医生的激光治疗眼底病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院眼底内科在全视网膜光凝、PCV的光动力治疗、黄斑疾病的阈下光凝治疗等方面,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高超的技术不仅吸引了众多浙南闽北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还吸引了包括安徽、江苏、江西在内的众多省外患者前来就医。

除此之外,科室中的年轻技术员拍摄的部分眼底照相作品,多次在眼科大会获奖且2次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团队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医学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20篇(含共同作者),获得了市科技局、省自然、国自然的立项,2017年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的立项。

  


刘晓玲说,今年是眼视光医院建院20周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眼底病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发展最快的20年。不同的技术整合,不断刷新着眼底疾病的认知,为我们提供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治疗手段。这是医师的素养,不拘泥于名气和收入,而是全身心投入临床和医学研究,这份从容难能可贵。不论发生什么,她始终保持微笑,保持阳光和明媚,温柔而有锋芒。即便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作,也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情调。刘晓玲,从医之路四十载,洗尽铅华,誉满杏林,桃李芬芳,明白自己要什么,清楚应该做什么,潇洒又自如。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3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