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时讯

温医大眼视光视网膜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林冰、周子淦、林威 核稿:林冰、吴荣瀚、 魏勇、张绍丹    文章来源: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部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12/2 10:39:26

视网膜是人体唯一可以活体观察到血管和神经的组织,对眼局部疾病和全身相关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病临床中心围绕视网膜相关疾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相关成果连续发表在各大SCI期刊,为临床诊治视网膜病变提供了创新思路。


01-吴荣瀚、林仲团队:为期一年的三种巩膜外路术式术后随访研究

1732777489380.png

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段实现视网膜复位。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玻璃体切除手术和巩膜外路手术。相较于玻璃体切除手术,巩膜外路手术发生因清除玻璃体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如白内障进展)的率更低,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的患者更有优势。但传统巩膜外路手术存在的问题(如照明亮度低、放大倍率小和倒置的视网膜成像等)对手术医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研究工作:我院眼底外科吴荣瀚团队长期开展改良巩膜扣带术的临床研究,以期解决传统巩膜外路手术存在的问题。改良版手术中使用到非接触式广角镜来替代传统手术中用到的头戴式间接检眼镜,同时使用导光纤维眼内照明。近期,该团队针对近8年来在我院接受巩膜外路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我院当前开展的三种视网膜外路手术(传统巩膜扣带术、改良扣带术和巩膜环扎术)术后长期的解剖学复位率和视觉功能恢复情况。

结论:传统巩膜扣带术、改良扣带术和巩膜环扎术三种手术在初次术后解剖复位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成功率分别为87.5%、91.7%和91.5%)。但研究发现改良扣带术在术中可以发现更多术前检查不能发现的视网膜裂孔,说明改良的新方法可能有降低术后网脱复发风险的潜能。此外,从术后12个月的医学验光来看,改良扣带术对球镜屈光度和柱镜屈光度的改变最小,有效地降低了术后近视与散光加深的风险。

亮点:改良扣带术是我院在全国范围较早开展的巩膜外路手术方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研究团队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改良扣带术借助非接触广角镜和眼内导光彻底摆脱了传统间接检眼镜的限制。相比于既往研究,该研究随访时间更长,不仅关注手术成功率,更加关注患者术后长期的视觉功能恢复情况。

该研究成果以“Twelve-Month Outcomes of Three Episcleral Surgeries in Treat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为题发表在Ophthalmologica期刊上。


02-魏勇团队:改善病理性近视黄斑旁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的羊膜预处理法

魏勇.png

背景:对于位于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的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并伴有或不伴有黄斑孔的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虽然自体视网膜移植术有效,但手术过程复杂且创伤性大。内界膜翻转或者填塞技术已被证明有助于封闭黄斑裂孔或者后极部视网膜裂孔,但很难在脉络膜萎缩区域获取内界膜瓣和内界膜栓子。此外,在气体-重水交换过程中存在内界膜瓣移位的风险。我院眼底外科魏勇团队基于前期研究,发现自体血辅助冷冻干燥人羊膜移植覆盖对于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简单有效。然而,当使用这种技术治疗位于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的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并伴有或不伴有黄斑孔的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时,团队发现在气体下很难将羊膜准确放置在裂孔位置,且术后常出现移植物移位等并发症。因此,该团队近期通过使用重水辅助预处理的羊膜覆盖来改进了这一手术技术。

研究工作:纳入19例位于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的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并伴有或不伴有黄斑孔的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这些患者的眼睛接受未经处理的冷冻干燥人羊膜覆盖(n=10)或重水辅助预处理冷冻干燥人羊膜覆盖(n=9;将羊膜在0.125%吲哚青绿和50%高渗葡萄糖溶液中预处理15-20分钟)。术后测量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裂孔的封闭情况、视网膜复位率以及最佳矫正视力。未经处理羊膜组术后发现2只眼(20%)出现移植物移位或位移。未经处理组和预处理羊膜组的黄斑裂孔或视网膜裂孔封闭率分别为80%(8/10)和100%(9/9)。未治疗组和预处理组的过度胶质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0%和11%。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改善,最终随访时视网膜复位率为100%。

结论:对于位于黄斑萎缩区或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的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导致的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采用重水辅助预处理冷冻生物羊膜覆盖是有效的。该技术可以减少羊膜移位,促进黄斑裂孔及后极部视网膜裂孔的闭合,并减少胶质增生的发生。

亮点:采用重水辅助预处理冻干人体羊膜覆盖技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以替代传统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减少眼内硅油填充和二次手术,也是內界膜翻转覆盖/及填塞技术的补充。和现有应用于近视性黄斑裂孔的自体血辅助冻干人体羊膜覆盖技术相比,可以减少术后羊膜植片的移位和黄斑过度胶质化。

该研究成果以“Petreated Lyophilized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Graft Covering for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Posterior Retinal BreaksAbove Choroidal Retinal Atrophy in Pathologic Myopia”为题发表在Retina期刊上。


03-林冰团队:阈下微脉冲激光疗法作为CSC新疗法的临床评估

1732778304627.png

背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表现为浆液性渗漏和视网膜下积液,会导致视力下降。部分CSC患者病程呈自限性,而其他患者需要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控制病情,提高视力。常见的治疗包括传统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和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传统视网膜激光光凝适合光凝黄斑中心凹外的渗漏,其相对较长的曝光时间和产生的热能可能会损伤视网膜细胞。光动力疗法可用于黄斑中心凹处或中心凹附近的渗漏,但目前缺少光敏剂,限制了光动力的应用。阈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laser,SML)疗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CSC治疗方法,采用脉冲激光模式,刺激失代偿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同时避免了视网膜热损伤。

研究工作:基于此,我院眼底内科林冰团队针对SML治疗CSC开展了临床相关研究,旨在通过CSC患者最基本的病史资料(年龄、性别、眼别、病程、视网膜激光光凝史、抗VEGF治疗史)和临床检查(视力、黄斑OCT),分析经SML治疗后,CSC患者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共纳入78名患者(83眼),平均年龄为47.89 ± 8.22岁。根据SML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厚度(centra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分为CMT改善组和恶化组;根据视力变化分为视力改善组、稳定组和下降组。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CSC患者经SML治疗后一个月,CMT和视力均有所改善,CMT的改善比视力更为显著。年龄较大和基线视力较差预示着SML治疗后一个月视力较差,而基线CMT较高预示着SML治疗后一个月视力较好。

亮点:本研究提供了关于CSC经SML治疗,视力预后评估的重要信息,对于眼科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成果以“Prognostic Factors of Visual Outcome in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Treated with Subthreshold Micropulse Laser Therapy”为题发表在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期刊上。


04-吴荣瀚团队:视网膜大动脉瘤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风险的研究综述

1732776049496.png

背景:视网膜大动脉瘤是一种获得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9000。主要发生于视网膜动脉的三级分支、动脉分支处及动静脉交界处。大部分患者的视网膜大动脉瘤常处于静止期,并不会对视力产生明显影响。当患者动脉瘤自发破裂出血后患者视力会迅速下降,甚至达指数或光感,此时需要外科干预来清除出血的玻璃体恢复患者视力。在较罕见的情况下,视网膜大动脉瘤会合并视网膜动脉阻塞,这是一类严重的并发症,当阻塞范围累及黄斑时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

研究工作:为了研究这种罕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近期我院眼底外科吴荣瀚团队回顾了既往发表的多篇论文和病案报道,以各个案例的临床特点为线索,总结了多种视网膜大动脉瘤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风险因素。

结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出现动脉阻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激光治疗动脉瘤过程中的并发症;视网膜动脉瘤自发破裂后在视网膜层间出血渗出,对周围视网膜动脉的机械性压迫作用;体内微小栓子脱落进入视网膜动脉部分阻塞视网膜动脉时,阻塞处动脉管壁会损伤,阻塞因素去除后会为后续的视网膜大动脉瘤发展埋下隐患;此外,需要警惕的是视盘处的动脉瘤,如果发生瘤体出血和瘤体内血栓形成,将影响下行主干动脉供血,波及的视网膜范围较大。

亮点:既往针对该种并发症的报道较为零散,研究团队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后提出了导致这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原因,这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该研究成果以“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 Combined with 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为题发表在Retina期刊上。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3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