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08丨深耕“视功能性眼病”研究领域,“后浪”可期
周佳玮博士,研究员,眼科学博士生导师。他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视觉科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周逸峰研究员;2011-2016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眼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弱视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学者Robert F. Hess教授;2016年加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眼病的损伤机制与修复途径。现担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温州医科大学视觉功能损伤与修复课题组PI。还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视觉与听觉健康产业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视觉与听觉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视觉修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学组委员,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会员。
2020年6月的一个晚上,视光诊疗中心各专科主任正认真地研讨视光诊疗中心新一期的工作规划。会议氛围融洽,讨论激烈、高效。其中,中心新任副主任周佳玮研究员惹人注目:这可能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建院以来,首个以非医师身份担任临床中心中层干部的课题组负责人(PI)。这一任命,看似突兀,实则顺理成章。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视功能性眼病”。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致盲性眼病”的发病率已大幅减少。视觉障碍的主要来源已经从致盲性病变转移到屈光不正、老视、斜弱视、视疲劳、低视力以及传统眼科治疗后仍残余的视觉功能异常等“功能性眼病”。与致盲性眼病不同的是,这些不同类型的视功能性眼病,大都无法通过药物、手术等传统眼病治疗模式加以解决。由于影响范围广,功能性眼病已成为全球主要视觉健康问题。对功能性眼病的研究特别依赖于对人类视觉功能的准确量化。而人类作为百灵之长,其视觉系统的独特性使得我们对其视觉功能损伤机制与修复途径的很多探索无法通过动物模型来完成。自博士后工作期间,周佳玮研究员就一直致力于将视觉认知科学与眼科临床相结合,以解决诸多视功能性眼病问题。视觉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视知觉的学科,涉及到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眼科学、视光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国内从事该学科的研究人员,大都在中科院所或高水平大学的心理学系里。2014年夏天,本已准备追随师长的脚步,加入中科院系统工作的周佳玮博士,因在美国ARVO年会上与视光诊疗中心余新平、余焕云等几位老师的偶遇,对其未来的选择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会场上,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两位余老师对视光诊疗中心的临床、科研等资源的介绍,也极大地吸引了周佳玮博士。2015年,正值Vision China会议召开之际,周佳玮博士受邀参会并访问温医大眼视光,讨论工作合同。他的博后导师Robert F. Hess教授不放心,亦在Vision China会后亲赴温州,要帮他谈一个好的“offer”。在与瞿佳老师、吕帆老师、陈浩老师等领导的沟通中,他们感慨于温医大眼视光对“视功能眼病”和视觉认知科学方向的重视和对相关人才的渴求,更是高度认可温医大眼视光与其在学科理念上的契合度。事实上,将视觉认知科学与眼科临床结合,一直都是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科的传统和特色。眼科学术界耳熟能详的缪天荣教授、瞿佳教授、吕帆教授等都是该领域的代表人物。“标准对数视力表”,眼科界唯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就是温医大眼视光在该领域享誉世界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在进入温医大眼视光后,周佳玮博士着手于组建视功能损伤与修复课题组。从最初的1人,到后来的4人小团队,最后形成现在的19人大家庭,一个充满研究热情的青年课题组不断发展与壮大。实验室也从狭小的2个房间,发展成了百余平米的大空间。与传统医学研究的“湿”实验室不同,他的“干”实验室没有瓶瓶罐罐和各种试剂,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类型的显示设备、电脑主机,人眼功能、眼动等的测试仪器。临床上,人们对视功能的描述还局限于“防盲治盲”年代开发的视力、立体视、视野等的检查,检查方式也为较粗糙的图表式的检查。时至今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眼视力的5.0水平,而要求不同类的视觉任务中均有良好的表现。应对人们对视功能健康的新需求,周佳玮博士带领团队开发创造了系列新型视功能测试方法。通过编程,他们在显示设备上呈现不同类型的视觉图案;受试者通过按键,像打游戏一样完成视觉任务。经过程序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运算,他们可评估不同类型功能性眼病的损伤特征、损伤机制;亦基于此开发不同形式的视觉康复方案。
然而,相较于国外同行在该领域的“如火如荼”,国内眼科界近年来在该领域的发展“略显乏力”。“功能性眼病”相关研究,在学科上可大体归类于眼视光学。作为临床医学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无论是研究人员规模还是学术期刊数量和影响因子,眼视光学与其他学科都难以相比。在一些“重微观,轻宏观”的机构或评价体系中,眼视光学科也成为了年轻人据而远之的“冷板凳”。从事“功能性眼病”相关研究的人员,总是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各类人才评比、项目和奖励申请等方面获得与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同台竞技的机会。从不唯帽子、破格以校“第二层次”人才引进到博士生导师资格的直接认定,从眼视光医院试点的临床双聘PI再到首个以科研人员身份担任临床科室副主任一职,眼视光致力于给青年科研人员以强有力的支持。
在加入温医大眼视光后,视功能眼病研究团队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全球客观医学专家排名系统 expertscape显示,近10年Amblyopia(弱视)研究领域,周佳玮博士排名全球第29位,是唯一一位全球30名以内的85后。近5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以Amblyopia(弱视)为关键词检索研究性学术论文,其学术业绩排名全球第4。Dimensions数据库显示,他在弱视双眼视功能损伤与双眼可塑性等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远超本领域平均水平的引用。
2018年10月,周佳玮研究与与视光诊疗中心的同事们一起打造了“视觉发展与康复临床转化国际论坛”。首次论坛即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专家和国内专家在内的约300人齐聚温州参会。
2020年7月底,周佳玮研究员受邀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一起于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杂志上组织的专刊“功能性眼病:视功能损伤与修复”,在提交征稿信后2小时,获杂志社主编秒批,并给予高度评价。
围绕功能性眼病开发的研究方法体系也得到了其他学科的关注。借助温医大眼视光打造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一视觉健康创新研究体系,周佳玮博士目前正积极拓展视功能眼病与照明、显示等多领域的进一步的合作,以期构建临床诊疗规范、健康照明和显示标准等。以温州重力打造的“眼视光综合体”为载体,他目前参与的多项科研成果正在落地中。相信能更好地实现其“科技为民”的抱负。
上一篇文章: 追光09丨春秋十六载,始终不忘护理人初心
下一篇文章: 追光07丨致敬师者!研究生与导师的心灵对话(下)